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廉洁基因

2022-08-03 作者:常瑞 来源:三月雨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5000 多年中华文明中孕育发展的廉洁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所谓“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廉洁基因,潜移默化地强化中华民族崇廉尚洁传统,激励人们修身律己、廉洁用权的自觉自信,推动人们不懈追求廉洁政治目标,也为当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先进政治文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供丰富营养。

  廉洁文化的形成源于高度的廉洁自觉意识。在漫长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去污自洁、崇廉尚洁的自觉意识。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小宰》里有“六廉”之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廉”被当做考核官吏政绩好坏、裁断高下优劣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清官情结所蕴含的廉洁意识, 在于其本身就包含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历史上,百姓期盼清官、拥戴清官,官员亦以做清官为道德追求,历朝历代也不乏相应的政策制度,在选拔和考核官员上注重廉洁评价、道德要求。历朝正史亦为清官立传,司马迁撰《史记·循吏列传》,开中国正史《循吏传》之先河,二十四史中有二十部都有《循吏传》,记载了 500 多人。循吏者, 因政绩卓著而受到朝廷表彰,因造福地方而为百姓所爱戴,因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而青史留名。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正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们身上的廉洁意识、道德修为,不仅在中国古代官员群体,而且在民间社会,都成为楷模。不少家训族规含有“廉”的要求,也是告诫后人勿与贪腐沾染。这种内在约束和文化传承,终使廉洁成为人们最具自觉意识的文化元素, 将廉洁自觉意识深深根植于内心。

  廉洁基因的价值在于增强廉洁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廉洁基因有文化自信作为内在支撑,必然能够形成强大的廉洁自信、廉洁定力。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志在天下”。

  《庄子·庚桑楚》中讲:“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以天下作比,足见胸怀之广大。中华文化的天下情怀,是以民族和国家为重, 将小我融入大我。一个人志在天下,则难为利益所惑;一个人志在天下,则无所畏惧,勇于担当,能练就强大的自信力量,这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屈原在《楚辞》中说:“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朱熹在《楚辞集注》注解为:“是以君子之处患难,必定其心而不使外物所动摇,必广其志而不使为细故所狭隘,则无所畏惧而能安于所遇矣。”可谓一种肯定确切的解诂。汉代刘向在《说苑·至公》中写道:“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清代曾国藩说:“大丈夫当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这些人无不将毕生精力付诸天下之志。志就是信念、信仰,志在天下,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自然自信,廉洁自信亦同此理。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坚定廉洁自信,能使人们对“廉”形成发自内心的信仰和根深蒂固的信念。

  廉洁基因的传承在于养成廉洁自律的精神。廉洁自律是高层次的个人修养,也是党性锻炼的必然要求。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廉洁自律的精神基因,唐代张九龄在《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中写道:“不能自律,何以正人?”明代李东阳在《石公墓志铭》中说:“虽居官久, 家无赢赀,亦以俭自律,不少变。”清代金缨的《格言联璧》也有“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的说法。中国古代崇尚廉洁、艰苦朴素,强调修身律己、反求诸己,讲究“心存敬畏、自我约束,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故而,廉洁之本在于自律,核心在“律”。律可谓之法律,“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大凡畏惧法度者,必然遵纪守法,令行禁止,不用因违法乱纪而担惊受怕。律亦可谓之“心律”,由心所律、由心所束,是自我之律。东汉杨震暮夜却金,彰显的就是心律的力量。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勿欺于暗室”“君子慎独”等,均为此理。唯此,方能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结合当今的话语,法律之律,解决“不敢腐”的问题;“心律”之律,能解决“不想腐”的问题,乃是根本之律。


来源: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常瑞
(声明:“三月雨”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浏览量:

更多文章

17 2022-11

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

严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2012年12月4号,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中央政治局就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主席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首先从中央领导做起,指导思想就是从严,朝严的标准努力,要动真格的。
17 2021-09

论党的领导,主席这些话涵义很深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总书记有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论述!
08 2022-09

传承中华法系精神 筑牢法治文化之基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作为主席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不仅为新发展阶段全民普法提供了有效途径,更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确立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16 2022-03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涵养时代新风

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着“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的文化理念,国家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的成长对国家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家风家训是以道德引领的家德,以行为规范为重点的家规,以传承家风为纽带的家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
25 2022-01

2021年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作风建设纪实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坚持自我革命,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整治‘四风’、落实为基层减负各项规定,完善长效机制。”
24 2023-04

三月雨:人间四月天 正是读书好时节

青年时,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里,手不释卷、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学而深思。在山上放羊,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坐在旁边读书;每天晚上,都要在煤油灯下,读到深夜;到延川县城来,总是背着鼓鼓囊囊的一挎包书,随时随地都在想尽办法找书、看书。
24 2022-10

学习二十大:跳出历史周期律

主席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什么是“历史周期律”?为什么说党的自我革命是“第二个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下。
26 2022-04

创新党建工作 引领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前进的“发动机”,是永葆党建生机与活力的“动力源”,是全面提升党建管理水平的“加速器”。
23 2022-03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我们积极创新方式方法,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把基层宣讲阵地建设成为团结教育引导基层群众的精神家园。
08 2022-09

《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三月雨提供专业的党性文化展厅建设廉政文化展厅建设红色文化展厅建设军队文化展厅建设青少年教育展厅建设等各类教育展厅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首页
案例展示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400-088-1588
400-620-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