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8-1588
400-620-0369
首页
企业概况
企业优势
企业案例
企业新闻
专家团队
科技创新
创新服务
联系我们
首页 > 行业动态 > 中国古代法文化中的警示观点

中国古代法文化中的警示观点

2022-06-21

作者:三月雨编辑

来源:三月雨

警示教育


  悠悠四千多年的法文化中,记载了古圣先贤对于法的价值、法的功能、法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如何发挥法的治世之具的作用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其中,以先秦儒法二家最具代表性。其用语的概括、观点的犀利、鞭辟入微的分析,显示他们的睿智和使命感,今天读来深感许多观点不仅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性,而且还具有警世恒言的价值。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此语出自孔子:“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生活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和礼乐秩序。在礼乐与刑罚的关系上,他认为只有兴礼乐才能使刑罚“中”,即公平、公正、宽严适度,所谓“不偏”之为“中”。一旦刑罚失“中”,过宽则民慢,无法控制社会,过严则民不堪命,百姓手足无措。百姓手足无所措,社会的乱象可想而知,国家也就危殆了。后世多以孔子所云,警示执政者谨慎立法和司法。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法为治具的作用。
 
  “官民知法,互不相欺” 法家主张“法莫如显”也就是公布法,让官民都知法守法, 做到各守法纪、互不相欺。商鞅说:“吏明知民知法也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而“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为了使官民皆知法,商鞅进行了广泛的法律宣传,史书说“今秦妇人婴儿皆知商君之法”,这可以说是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一个条件。韩非也说:“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他特别强调君主言法的积极影响,“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法家关于“法莫如显”,使吏民知法守法的观点,对后世君主多有影响。虽有善法,苟无“良吏”也难以推行唐朝诗人白居易说:“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刑善,距离贞观之治已经半个多世纪,特别是经过安史之乱以后政治腐败,官场之上 “君子少,而小人多”,守法之吏如同凤毛麟角,以致法虽是贞观时 期的良法,但吏已经不是贞观时期的贤吏, 所以有法而不能行。白居易的慨叹表达了法与吏必须统一。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家是以法治为立论之本的,他们认为:“法,国之权衡也,” 无 法或有法而不执法,国家便失去了权衡而难以运行。同时,法又是“一 民之轨”的行为准则,“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 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法既然具有这样强大的治国御民的功能,也就难怪“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盛世,都是和充分发挥法律治具的功能分不开的。
 
  以上选择中华法文化中具有警世价值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可以 视为法文化中的精髓,是古代哲人高度智慧的总结,是不折不扣的警 世恒言。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