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8-1588
400-620-0369
首页
企业概况
企业优势
企业案例
企业新闻
专家团队
科技创新
创新服务
联系我们
首页 > 行业动态 > 党史学习的五种思维

党史学习的五种思维

2021-10-27

作者:《人民论坛》杂志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成熟的民族,总是能正确地看待“昨天”,在关于历史的客观认识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一个具有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政党而言,“党史学习”的出场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应然之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已,掌握科学准确的党史学习方法,是党史学习值得关注的重点内容。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党史,又如何把党史资源转化成精神动力和智慧之源?

  历史客观性思维。也就是客观地看待和把握百年党史,而不是任意地对百年党史进行增减和装扮。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发生在“昨天”的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发生过程、结果和影响的问题。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和辉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主张的,要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出发来认识过去和建构未来。所以列宁才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主席总书记也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显然,背离了历史客观性思维,就会陷于主观主义的泥潭,会被虚无主义所利用。

  历史整体性思维。历史整体性思维,就是要从一个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民族经历的全事件、民族发展的全领域去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而不是碎片化、片面性、肢解地看待历史。唯有如此,才能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意志、把握历史规律。这是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历史规律性、进行历史评价的基本前提。所以列宁才主张,“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就会导致“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学习百年党史,就是要以全景、全视野去看待百年历史,把百年历史放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放在500多年社会主义运动史、放在180多年近现代史和70多年新中国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史中去认知,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脉络、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景等重要关系。我们既不能预设党史中的大道,也不能演绎历史,更不能感性、表象、碎片化地理解历史。
 
  历史连续性思维。历史的连续性思维,是发现和延续蕴含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延续性、链条性——历史发展阶段之间、历史事件之间所存在的无缝隙状态,是一个历史过程与其它历史过程之间的非跳跃状态。在看待历史时,有的人偏向于从某些历史事件所引起的变化着手,强调该历史事件所引起的“断裂或转变”,从而强调历史的不连续性。这种思维容易割裂事物的前后联系,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和把握形成障碍。虽然,历史是关乎过去的事情,是由无数个已然逝去的昨天所构成。但更要看到,历史是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统一,是由过去、当下和未来所构成的一个连续性整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单单把某一段历史剪裁出来,或者置于历史的“黑暗”,那么,就无从把握历史的发展与趋势。太史公反对割断历史,主张历史的连续性,强调“通古今之变”。因此要在长的历史时段中考察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阶段性特点与原因。
 
  历史进步性思维。百年党史有助于萌发历史整体性观念和历史进步观念,树立民族发展前景及道路自信,从而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一种将过去与未来加以连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一般意义上,活泼生动的历史事件蕴含着历史共有理念、历史发展趋势,这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历史实践,也即康德眼中“从个别主体上看来显得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在总体上“它们有一种合乎规律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图景中,中华民族就秉持统一、和合、大一统的思想,对抗来自异域的入侵、来自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近代,中华民族坚信民族的未来在于建立独立、自主、繁荣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以“两个一百年”为阶段性目标,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汇聚力量,不断趋向民族复兴。应该说,正是这种积极因素、进步观念,释放了战胜困难和化危为机的精神动力。
 
  历史价值性思维。百年党史的价值意蕴,内含于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中。基于百年党史历史价值性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建构。一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达成,必然在其现实主张中体现我们党的领导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蕴含了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己任的治国情怀,从而体现出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二是自觉性与内生性的高度统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张力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好“历史的望远镜”,主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形成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的最大公约数来达成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放在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国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来考察,创造性地实现“两个结合”,从而内在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品质。四是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滋养,是对自身的优秀基因的传承、弘扬与自觉升华,同时也是“因时而进,因地而变,因变而新”的适应历史实践需要的创新。五是包容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既善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又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体现出了明显的动态传承、包容开放、能动创新的创新品格,生成了具有独特历史实践观与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精神状态。

 

 

文章来源 :《人民论坛》杂志10月上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