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党的全面领导的“全面”内涵

2021-12-27 作者:王超 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握好这一重大命题离不开对党的全面领导的“全面”内涵的理解。虽然在汉语语义上,“全面”的内涵看似显而易见,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了学术范畴的内涵。作为党的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术语,不仅要从语义上加以理解,而且还要在建党原理的理论层面加以领会,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真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把握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刻内涵。

  从理论源头看,“全面”蕴涵着共产党人天然的使命诉求

  《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开启了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新的政治目标的伟大征程。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共产党人这种一切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主体意识决定了与生俱来地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对全面领导天然的使命诉求。当然,这种使命诉求不是虚无缥缈或者一时兴起的,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理论基础。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全面领导的过程是理论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的过程。正如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种工人阶级的解放要求与社会化生产力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所具有的根本一致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成为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主导性力量的客观必然性。

  从逻辑功能看,“全面”意指以整个时代的统一意志而行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条件。维护权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全面领导的核心要义与重中之重,其关键在于以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统一意志。马克思认为,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而党的统一,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所在,应该高于一切。恩格斯则认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一般地说,任何集中和权威都不是自我的代表,而是具体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代表,代表了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和趋势。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要能成为人民的政治核心,领导人民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去创造历史,前提条件是,必须使自己“组织成为阶级”,即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的、具有统一意志和行动能力的自为阶级。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工人阶级政党及其全面领导的作用和领导核心地位才有了正确的历史切入点。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强调全面领导,本质上不是基于权力,而是认识者与行动者——阶级、人民、政党和权威的领袖——共同构成自觉创造历史的统一整体的有机主体。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应该把这件事推迟到由较长时间的共同工作准备好了的时候),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无产阶级政党通过纲领向全世界公开树立一面旗帜,对内它可以统一思想,对外它可以号召和争取群众,将一切可以争取的革命力量积聚到党的周围以达到革命的目的。由此可见,“全面”在于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统一行动意志,达到“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团结得如像一个人一样的程度”,而民主集中制就是其最佳实现形式。

  从运行机理看,“全面”意味着党的领导全覆盖和坚强有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有效性有赖于民主而严密的政党组织体系。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把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作为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要实现无产阶级自己的领导权,必须与农民阶级结成最亲密的战友关系,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由此可以看出,无产阶级政党全面领导的运行机理既涉及领导范围的全覆盖问题,又涉及领导权的坚强有力问题。在领导权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必须在革命事业中保持独立地位,还要争取对革命运动的领导权,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必须和无产阶级的一般群众区别开来,走在阶级的前列,不仅要坚持对革命运动的领导权,还要实行前者对后者的领导。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者是不能自发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无产阶级作为现代社会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不仅整个阶级都应当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行动,甚至还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在争取彻底的民主主义变革的斗争中、全体被剥削劳动者在反对压迫者和剥削者的斗争中的领导者。在领导范围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党是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不仅产生了自己的政党组织,而且产生了自己的工会、青年团和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党与这些组织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此外,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无论在领导权问题上,还是在领导范围上,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面领导是一种组织上的必然,“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如果没有集中的领导,就不可能成为坚强的统一组织,不可能有统一的行动。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浏览量:

更多文章

07 2021-12

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12月24日在京召开。主席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21 2022-06

国际反腐“小百科”

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个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对各国加强反腐行动、促进反腐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2 2022-03

把廉洁文化植入心田

廉者,政之本也。让我们大力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正心修身、清廉自守、涵养情怀,把“廉洁的种子”植入心田,使清正廉洁成为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10 2022-08

以文化阵地助力文化强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各地廉政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展厅的相继落成,一大批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宣传阵地犹如洒落在祖国大地的一颗颗珍珠,持续散发着文化的光芒。
08 2022-09

理想信念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对“理想”一词的解释是,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理想,顾名思义,是一种理性的想象,它是以现实为根据,在未来的某一天有可能变为现实的图景,也就是奋斗目标。因此,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它在实践中形成、有实现的可能,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则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因此,信念就是实践检验后人们自觉坚持的稳定的生活准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始终坚守的一种精神力量。
07 2022-05

永远吹冲锋号,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三月雨公司在红色教育展厅建设上倾注了很大心血,力求通过红色展厅建设来让反腐败思想深入人心,来让更多人了解和懂得纪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31 2022-08

贯彻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建设先进文化企业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01 2021-12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主席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22 2022-02

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导向作用

廉洁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廉政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文化,也是廉政建设的文化基因,它蕴含了传统廉政建设之精华,对当代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5 2022-10

学习二十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在北京开幕。主席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开篇强调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月雨提供专业的党性文化展厅建设廉政文化展厅建设红色文化展厅建设军队文化展厅建设青少年教育展厅建设等各类教育展厅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首页
案例展示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400-088-1588
400-620-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