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媒 赋能成长——三月雨成功举办第五十一期“智慧有道”读书分享会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2025年9月22日中午,清风书苑内墨香萦绕、暖意融融,第五十一期“智慧有道”读书分享会在此成功举办。活动一经开启,便吸引了社会各界热爱阅读的书友踊跃参与,现场交流氛围热烈浓厚。有人分享书中的精彩片段,有人畅谈阅读后的深刻感悟,有人探讨知识与生活的联结,每一位参与者的眼中都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追求,让书苑成为了传递思想、碰撞灵感的温馨空间。
伴随着主持人温暖而有力的结束语,本次读书分享会正式落下帷幕。但对于这群心怀热爱的书友而言,这场以书为桥的相遇并非终点,而是以阅读赋能成长的新起点。活动结束后,不少书友仍意犹未尽地交流着收获,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书为媒,把从阅读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转化为工作生活中的实践动力,在持续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让阅读真正成为照亮成长之路的光。
精彩分享
本书聚焦"心灵本质与成长"核心,以细腻笔触拆解人们对自我内心的认知误区。书中指出,多数人常被情绪、外界评价裹挟,将 "暂时的感受" 等同于 "真实的自我",导致内心陷入混乱与内耗。作者通过生活化案例——如职场中的焦虑、亲密关系里的矛盾——剖析 "心的多种面貌":既有脆弱、恐惧等易被忽视的隐性面向,也有坚韧、善意等潜藏的力量。同时,书中提供了观察内心的实用方法,引导读者跳出情绪漩涡,以 "观察者" 视角觉察自我,学会接纳内心的不完美,进而整合不同面向,实现心灵的稳定与成长,最终找到与自我、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心的面貌》
本书由罗纳德・B・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合著,从理论与实践双维度解析沟通逻辑。全书以"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为框架:"看入人里" 聚焦沟通者自身,探讨自我概念、知觉、情绪如何影响信息传递与接收,比如自我认知偏差会导致解读他人意图时出现误差;"看出人外" 关注沟通的外部要素,分析语言符号、非语言行为(如肢体动作、语调)的功能与运用误区,例如非语言信号常比话语更能暴露真实态度;"看人之间" 则深入人际关系,讲解亲密关系、职场关系等不同场景下的沟通策略,以及冲突的建设性解决方法。书中穿插大量案例与实用技巧,帮助读者理解沟通本质,提升倾听、表达与关系维系能力,适用于个人社交与职业发展场景。
——《沟通的艺术》
本书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巅峰之作,全书共 50篇,体系完备。前25篇为 "文之枢纽"与"论文叙笔",前者阐明文学本质,强调 "原道""征圣""宗经",认为文学源于自然之道,需以儒家经典为准则;后者细分文体,涵盖诗、赋、史、论等35种,分析每种文体的起源、发展与写作规范。后25篇论 "割情析采",聚焦文学创作与批评,探讨构思、声律、对偶、比兴等创作技巧,提出 "神思""隐秀"等重要概念,还强调文学批评需"知人论世",避免主观片面。全书融合儒道思想,构建了中国古代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对后世文学创作与批评影响深远。
——《文心雕龙》
本书以作家雷沙德・卡普钦斯基的记者生涯为线索,将希罗多德《历史》中的古老视角与自身亲历的现代动荡交织。卡普钦斯基在踏上亚非拉等战乱、变革之地时,始终携带《历史》,以希罗多德对人性、文明冲突的观察为镜,映照现实中的权力更迭、民众苦难与文化碰撞。他记录下革命中的街头景象、独裁统治下的民生百态,同时回溯希罗多德笔下的波斯帝国、希波战争等历史场景,在古今对话中,既展现了不同时代人类命运的相似困境,也借希罗多德的 "探究精神",反思战争、权力与文明存续的本质,让历史与现实在文字中相互渗透,呈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洞察力。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本书聚焦全球多座知名博物馆的 "镇馆之宝",以文物为核心串联历史脉络。书中精选卢浮宫《蒙娜丽莎》、故宫《清明上河图》、大英博物馆罗塞塔石碑等数十件重量级文物,不仅细致描摹文物的工艺细节、材质特征与艺术风格,更深入挖掘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从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工匠故事,到流传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再到其在文明发展中的象征意义。作者以通俗的叙事手法,将专业的考古知识、艺术鉴赏要点融入故事,既展现文物本身的璀璨价值,也揭示它们如何成为承载人类文明记忆的 "活化石",让读者透过这些国宝,读懂不同文明的兴衰与交融,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魅力。
——《镇馆之宝》
本书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经典长篇小说,讲述乡绅阿隆索・吉哈达因沉迷骑士小说,自封 "堂吉诃德",带着侍从桑丘・潘沙开启荒诞的 "骑士冒险"。他将风车认作巨人、把旅店当城堡、视羊群为敌军,一次次冲锋却屡屡惨败,闹尽笑话还遍体鳞伤。桑丘务实狡黠,常戳破他的幻想,却也渐渐被其执着打动。途中,两人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公爵夫妇的捉弄、与 "白月骑士" 的决斗等事件。最终堂吉诃德战败醒悟,临终前摒弃骑士幻想,回归现实身份。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既批判了骑士文学的荒谬,也歌颂了理想主义的纯粹,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反骑士小说典范。
——《堂吉诃德》
本书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万心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生育史变迁。姑姑早年是受人尊敬的接生婆,亲手迎接无数新生命;后来成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关键人物,在政策压力下强制许多孕妇堕胎,双手既带来新生也沾染鲜血,内心陷入深深矛盾。
小说通过 "我"(蝌蚪)的视角,穿插书信、剧本等形式,展现了普通百姓在生育政策下的挣扎与命运沉浮——有夫妻为生育躲躲藏藏,有家庭因堕胎支离破碎。晚年的姑姑被过往经历折磨,试图通过泥塑娃娃赎罪。作品深刻探讨了生命、政策、道德的复杂关系,折射出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沉重影响。
——《蛙》
本书中以 "破釜沉舟" 的典故为引,指出人们常因留恋退路、畏惧风险,在目标前犹豫徘徊,最终错失机遇。作者通过职场、创业等领域的案例——比如有人因舍不得稳定工作,迟迟不敢追求热爱的事业,最终在温水里失去竞争力;也有团队为专注项目,关停副业、集中资源,反而突破瓶颈——印证了"烧掉退路"不是鲁莽,而是主动切断干扰,倒逼自己聚焦目标、激发潜能。这让我们反思,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能力,而是"不留余地"的决心。往后面对重要选择,我会试着放下对 "退路" 的执念,用"必须做成"的心态直面挑战,把犹豫的精力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烧掉你的船》